最近幾年,境內企業從境外銀行以貿易融資的形式融入人民幣的規模迅猛增長,跨境人民幣融資業務的產品種類也日漸豐富,成為涉外企業重要的低成本融資渠道和避險套利工具。而貿易融資早已是在國際市場廣泛開展的一項業務,目的在于解決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問題,使貿易便利化。當前市場上的跨境人民幣融資業務多以產品組合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來了解目前應用范圍較廣的三類跨境貿易人民幣融資的產品組合。
以人民幣遠期信用證為基礎的融資組合
產品概況
遠期信用證是指開證行或付款行收到的信用證的單據時,在規定期限內履行付款義務的信用證,是銀行(即開證行)依照進口商(即開證申請人)的要求和指示,對出口商(即受益人)發出的、授權出口商簽發以銀行或進口商為付款人的遠期匯票,保證在交來符合信用證條款規定的匯票和單據時,必定承兌,等到匯票到期時履行付款義務的保證文件。
該類融資組合分為人民幣遠期信用證直接融資(跨境人民幣信用證+境外融資+NDF)和“進口開證+進口押匯+遠期購匯還款”等融資組合。
遠期信用證期限一般為180天,最多不超過360天。
優劣勢
此類業務的優勢在于,海外融資成本和購匯的價格較低,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企業還可以獲得額外收益;境內銀行則可獲得一定比例的人民幣保證金存款,且有貿易單據作支撐,業務風險可控。
其局限性在于,該業務要想成功辦理,需要以境外銀行接受境內銀行開立人民幣信用證為前提,這就需要境內外銀行和企業多方協調,業務操作流程復雜,手續繁瑣;對企業資質要求較高,且需要提供一定比例的人民幣保證金存款。
案例
A企業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企業,從境外C公司進口一批農產品,經商定,以一年期遠期人民幣信用證方式結算。
為了獲得境外較低成本的融資,并實現理財目的,A企業向B銀行申請跨境人民幣遠期信用證境外融資。由A企業將人民幣保證金存入B銀行,并敘做一年期理財,同時辦理遠期購匯鎖定匯率風險。B銀行開出受益人為C公司的信用證。
以海外代付、委托付款為基礎的融資組合
產品概況
海外代付主要做進口方向的海外代付。具體指國內銀行根據企業即期支付需求,向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詢價后,指令境外聯行支付貨款;企業辦理遠期購匯鎖定匯率風險,到期購匯償還境內銀行。
委托付款作為海外代付的替代產品,其結算方式適用于進口信用證、進口代收(含D/P和D/A)和電匯(T/T),境內進口企業向付款行承擔第一性還款責任,境內分行承擔第二性保付責任。
優劣勢
海外代付
海外代付的業務優勢在于,無需企業在境外開戶,在融資規模緊張的情況下,企業獲得資金更快捷。
其局限性在于,目前列入表內核算,對企業財務報表有一定影響,對企業要求較高,需繳納全額人民幣保證金或在境內分行有授信額度;對于已繳納足額保證金的客戶,若境外融資利息等于或高于境內存款利息時,該業務將無法繼續;由于借債主體是境內銀行,因此資金占用境內銀行與境外銀行間的信用額度。
委托付款
委托付款業務的優勢在于,可為客戶提供境外較低成本的融資;列入表外核算,不計入企業的財務報表,不占用銀行的外債指標。
其局限性在于,需納入進口企業貨物貿易項下的外債管理;若境外融資利息等于或高于境內存款利息時,該業務無法進行。
案例一:海外代付,壓縮了購匯和利息支出
企業先將足額人民幣定存6個月,并做存單質押;通過銀行買入遠期6個月美元。然后銀行指定其海外代理行進行貿易項下T/T代付(匯款人委托匯出行用電報、電傳等電訊手段發出付款委托通知書給收款人所在地的匯入行),期限為6個月。到期日,企業將定存的人民幣按遠期合約買入美元,在扣除銀行的利息點差和匯差收入后,償還T/T海外代付行付款本息。
采用海外代付,則企業無需為購匯而貸款,因此企業節約了用于即期購匯的人民幣,還節約了貸款利息支出。
案例二:進口代收,緩解擔保壓力
A公司以付款交單(D/P)方式進口一批金屬材料,以B銀行為進口代收行。
B銀行根據企業的貿易優勢,按照授信審批規定,對減免保證金部分以代收單據項下的貨權為質押,對企業融資外以支付貨款。
銀行通過控制代收單據,將貨物置于指定監管方監管之下,解決了企業缺少足額抵押擔保問題。
以融資類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基礎的融資組合
此類融資組合可分為內保外貸和外保內貸兩種業務。
產品概況
內保外貸是指境內銀行應境內企業的申請,為與境內企業具有業務往來的境外公司在境外銀行的貸款業務提供擔保。
其具體操作為:境內企業以全額保證金或部分信用敞口作抵押,向銀行申請跨境人民幣擔保,再由境內銀行向境外受益人開立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境外企業提供融資擔保。
外保內貸與內保外貸原理一致,方向相反。
優劣勢
這類產品的優勢在于境內外聯動,有助于境內企業的海外子公司或交易伙伴在全球化投資、經營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獲得融資便利。
其局限性則在于,若保函受益人(即被擔保行)人民幣資金緊張,或境內銀行在被擔保行的授信額度用完,該類業務將無法辦理。
案例一:套利收益被“攤薄”
準備在內地新三板上市的泉州某鞋業外貿公司總裁助理王利民(化名)透露,公司老總曾讓他負責操作“內保外貸”套利,高峰期每天有上億美元的資金流動,當地不少大企業亦涉及其中。
“內保外貸”是內地企業到港借貸的重要方式,并且主要為美元借貸。在香港的貸款利率低于內地,企業在解決資金鏈問題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套利之便。
泉州當地的外貿人士表示,開一個這樣的公司,人手不需要很多,整個盤看起來很大,但其實占用的資金并不是很大。最關鍵的是,把資金通過地下錢莊或者假借真實貿易的路徑引進來,滾動的速度可以非?。
在以往,通過這樣的方式,一年下來獲利120%至150%是很容易的事。但由于近兩年做的人太多,加上銀行介入太深,報關費暴漲,利潤被壓薄得只剩下30%。
案例二:真實貿易“棄港投新”
“我又不是套利,所有貿易合同均有真實的交易背景,但似乎香港的銀行總是半信半疑。”
程衛(化名)的公司是福建一家具備真實貿易背景的企業,卻屢屢在香港申請內保外貸碰壁。
程衛先后找到了工銀亞洲和交行香港分行申請內保外貸。以往整個流程短至2個月的申請一拖就是半年。郁悶之余,他決定去其他人民幣離岸中心試試。
最近,程衛在工行新加坡分行成功獲批了價值3億元的內保外貸,1年期借款利息2.8%,算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地下錢莊回流國內的成本,仍遠低于工銀亞洲所開出的6個月貸款利率。
這已經是他半年來在新加坡和臺灣獲得的第三筆低息融資了。與此同時,他在香港銀行的申請仍遙遙無期。
事關香港金管局在4月曾下發“指引”,要求各持牌銀行控制信貸過快增長,由于香港銀行的貸款增量主要來自與內地相關的貿易融資,“指引”被認為是變相收緊香港對內地企業的貸款門檻,內保外貸業務首當其沖。
以往境外放貸銀行對申請內保外貸的資金用途審查并不嚴格,主要依靠內地擔保行的授信審查;而現在,金管局要求嚴查每一筆貸款的實際用途,除了核對出口單據,更要做好貸后管理,確保資金用于申報的用途,而沒有違規回流。
除了資金用途,香港市場上的審批還有另一個變化,就是金管局要求境外行嚴格把關第一借款人(通常是實際借款人的離岸子公司)的財務狀況,確保子公司有足夠的現金流來覆蓋利息和償還本金。而在以前,內保外貸基本上只審查內地借款主體的財務情況,現在的要求顯然更嚴格,如果沒有真實的海外投資或貿易背景,子公司就很難通過境外行的審查。
目前看來,只要資料通過審核,新加坡和臺灣的銀行對借款用途并不會太多過問,只要客戶承諾遵守中國的外債管理辦法,最快2個月內就可以放款,且利率比香港更有競爭力。再說了,香港市場已很難找到低于3%的內保外貸,算上資本回流的成本,和直接在國內融資相比,的確已經沒有太多優勢。
文章標題:跨境融資產品多樣化 最常用的三種模式
關鍵詞閱讀: 跨境融資
本文地址:http://www.annsdaricreme.com/touzibinggou/financing/408.html
北京港駿版權所有 © 轉載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